欧盟加紧对华立场
欧盟正在筹备一系列广泛的保护性措施,以“保护本国产业”免受国际竞争的冲击。其核心包括:
- 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 25% 至 50% 不等的保护性关税
- “优先采购欧洲”规则,新规将使得公共采购时更倾向于欧洲供应商
意图已然清晰:在被视为“不按规则行事”的贸易伙伴面前,欧盟希望采取更强硬的贸易政策。近年来,中国企业在钢铁、电动车、机械设备等行业取得显著市场份额,这些行业也成为立法和监管焦点。
对中国企业的影响
对于在欧洲有经营活动的中国企业来说,这些保护措施既带来风险,也带来战略机遇:
- 进口成本上升
- 更高的关税将直接抬高中国商品在欧盟市场的成本
- 不仅成品受影响,甚至中间件、零部件也可能面临额外负担
- 公共采购限制
- 欧盟公共工程与政府项目可能优先选择欧洲本地化生产企业
- 中标可能需要提供在欧洲的生产“落地”或体现欧洲价值创造
- 监管更严
- 欧盟已针对中国出口商发起反倾销、反补贴调查
- 随着新规落地,海关检查、合规审查可能更频繁,调查风险加大
常见合规风险
在新制度下,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将面临多个潜在法律风险:
- 规避指控:通过第三国转运、变更路线以规避反倾销税
- 原产地问题:虚假或不完整的原产地证书
- 合规漏洞:供应链文件不完备、生产流程不透明
- 刑事责任:在严重案件中,海关或欧洲公共检察机关(EPPO)可能介入调查
建议给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
为了降低风险、保持竞争力,中国公司应及早启动以下行动:
- 审查供应链
- 确保生产流程、原料来源、原产地证书等具备完整追踪能力
- 强化合规系统
- 建立或升级包括海关、出口管制、补贴资料管理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
- 在地化运营
- 在欧洲设立生产、组装或仓储机构,以体现“本地价值”
- 聘请专业法律顾问
- 提前咨询专业律师,辨识法律风险,防止高成本诉讼
总结
即将出台的保护性关税和“优先采购欧洲”规则标志着欧盟—中国贸易关系的显著转变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,挑战和风险正在上升:合规要求将更严格、被审查的可能性更大。
但对于那些主动适应、提前布局的企业来说,通过强化合规、提高供应链透明度、展现欧洲本地价值,不仅可规避风险,更可能在竞争中赢得新机会。